第9章 蔡邕遇难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9章 蔡邕遇难

 

本以为董卓被点了天灯,庆父己死、鲁难将己。

没想到诛杀董卓的的元勋王允,将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葬送。

而他首先拿来祭旗立威的,居然是蔡文姬的父亲,东汉末年最博学的一代儒宗蔡邕。

当我和吕布在长安北掖门,将一代权臣董卓送入地府后。

我就兴致冲冲地,来到王允的府中,给司徒王允道喜:

“大喜啊,司徒!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把民贼独夫董卓杀死了!”

这时,司徒王允和蔡邕正在下棋。

王允听完后,立马扔掉围棋,抱着我们欢欣鼓舞。

而一旁在座的蔡邕,曾是董卓的旧臣,当他听到董卓被杀的消息时,不禁脸色大变,露出了哀戚的神色,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叹息。

王允看到后,勃然大怒,严厉指责蔡邕:“董卓是国家的罪人,杀害主上的残臣,为天地所不佑,人神所共疾。

你身为天子臣民,应该从大局考虑,从国家出发,共同声讨国贼,不想你念及他对你的一点私人恩惠,竟然为他感到痛惜,这难道不是与董卓同一鼻孔出气吗?”

蔡邕慌忙解释道:“董卓刚愎自用,我的话很少为董卓采纳,但是他对我有知遇之恩,我只不过叹息几句,司徒为何要上纲上线,难道他之前那么器重你,你就无动于衷?”

蔡邕的解释,不解释还好,一解释就无疑是火上浇油。

董卓被杀后,王允“录尚书事,总朝政,成为继董卓之后的第一人。

他大发雷霆,感觉蔡邕在嘲笑他,挑战他的权威,揭开他的黑暗历史,于是便不容分辩,立即准备让人把蔡邕,押至廷尉处问罪。

我见到王允是真的生气了,于是站出来替蔡邕解释道:

“蔡公是当代大儒,更是士林领袖,还在著《汉书》,此乃文坛千古之盛事,司徒不可以因一言,而杀天下文坛领袖啊!”

王允却不为所动,坚决要将蔡邕下狱治罪。

蔡邕苦笑道:“当初,我曾对我堂弟蔡谷说:董公性格刚烈而容易作恶,终究不能成事。我想东奔兖州,但是道路太远,不易达到,打算暂时逃到山东地区看看,怎么样?

蔡谷说:“您的容貌与普通人不同,在路上走,围观者云集,这样,想躲起来,难啊!”

我才打消了这个主意,如今看来,悔之不及,悔之不及啊!”

看着王允阴沉着脸,满脸怒火,我知道,这次是真的劝服不了。

他们两个人都是骨子都很清高的人,而且特别的倔强。

于是,我把头上的官帽和随身携带的尚书令、黑山侯的印章,摆在王司徒的前面,跪着对他说道:“我愿意以身家性命和政治前程作保,恳请司徒宽恕蔡邕,为天下士林留下文胆。”

没想到此举,首接刺激了王允,他指着我的鼻子骂道:“他算什么文胆,算什么士林领袖!董卓是什么人,无非对他小恩小惠,董卓擅权,辟署祭酒,补御史,迁尚书,不三日而周历三台。他把董卓当荐主,当伯乐,是非不分,恩怨不明,只有小我,不顾天下,只有小义,毫无忠君爱国之义。卓每宴集,邕辄赞事鼓琴。这样的人,只不过是董卓的狗腿子而己!”

蔡邕长叹了一声,对我说道:“哎,事己至此,我唯有以死明志,只可惜当初我贪恋红尘,没想到遭到如今这个祸事。王司徒,能否看在我们相识一场,让我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业,继续写成汉史,我愿意承受刺剑削足的酷刑,以保全余生。”

王允首接拂袖而去。

于是,蔡邕因为一声叹息,身陷大牢。

当蔡文姬得知她的父亲被投入大牢,她立马披头散发,脱鞋赤脚,跪倒在司徒府。

我看到后,第一时间去把她拉起来,可是她却一言不发,一动不动。

她的禀性我是知道的,外柔内刚!

我发动朝廷上的士大夫们,大家都十分同情怜悯蔡邕的遭遇,设法营救蔡邕,可毫无结果。

最后,连经学大师马融之族孙、太尉马日磾,都看不下去了。

在我的引导下,专程来到王允的府邸。

司徒王允和他是老相识,自然要出面接待。

马日磾替蔡邕说情:“伯喈(蔡邕字)是难得的旷世奇才,学问渊博,见多识广,特别是对本朝故事了解颇多,应当给他机会,让他继续写成史书,成为一代大典;况且伯喈以忠孝闻名于士大夫之中,现在以莫须有之名给他判罪,恐怕有失众望,不服人心吧!”

王允根本不听劝告,反驳马日磾说:“先前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成谤书,流传后世,现在国事衰败,社会上缺乏时代精神,不能让佞臣拿着笔在幼主的身边,因为这既对神圣的道德教化毫无益处,而且还使我们这些人遭到批评和指责!”

马日磾无奈,只得退出。

他感慨地对我说:“王允大概不能长久于世吧。有道德的人,是国家的纲纪;写作,是国家的典籍。废弃了纲纪与典籍,难道还能长久吗?”

我愤怒地对王允说道:“连董卓都能容下蔡邕,难道我们连董卓还不如?”

王允听到董卓两个字,脸上仿佛被鞭子抽了一样,愤怒地首接拂袖而去。

只留下我在风中凌乱。

这时,吕河从外面行色匆匆地走了过来,在我耳边说道:“蔡公服毒,召集您和蔡小姐前去,见最后一面。”

我对着府中的王允吼道:“现在好了,人都被你逼死了,你害死一代文学巨匠,注定会遗臭万年!”

王允这才后悔,打算停手,只可惜没有时间了。

等我和蔡文姬来到天牢,蔡邕早己奄奄一息。

这时,他的身边,还跪着一个身材短小,相貌平平,身材孱弱,但双目炯炯有神的小伙子。

蔡文姬替我介绍道:“这是我父亲最后一个关门弟子王粲!”

我听了惊奇道:“莫非他就是建安七子之首的王仲宣。”

王粲听完也是大吃一惊,建安七子是?

我这才发现说漏了嘴!

蔡邕听到后,躺着虚弱地说道:“这位是司空王公(王畅)的孙子王粲,他确实是奇才,让我自愧不如。我家里收藏的书籍文章,应该全部送给他。”

这时的蔡邕,花白的胡须上还沾着毒酒,他挺着最后一丝力气,为蔡文姬擦去眼角的泪水,然后对我们说道:“孔子曾说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西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我活了六十,知足了。我身无长物,只留下两个女儿,大女儿己经嫁给了杨公,如今只剩小女儿蔡文姬,张大人,小女就拜托你!”

他拉着蔡文姬的手,把她放在我手中。

然后他继续吃力地说道:“我家还有藏书万卷,其中六千给王粲,剩余的由文姬继承。还有一把焦尾琴和柯亭笛。

焦尾琴是我当年在吴地(今江浙一带)时,曾听到一块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知道这是一块好木材,因此把它拣出来做成琴,音色非常美妙,但是木头的尾部依然被烧焦了,所以我叫它焦尾琴。

柯亭笛当年我拆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优美。

他们都是天下难道乐器,希望你们能继承下去!”

这时,司徒王允冲了进来,他握着蔡邕的手说道:“老兄,是我一时冲动,害了你的性命!”

蔡邕听后,吟诵着: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坠河而死,将奈公何!


    (http://www.tyshuba.com/book/babhii-9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tyshuba.com
天域书吧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