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九年秋,虽然是平年。
但赵涌泉控制的区域,主要是大同、太原、长安一线的辐射区域,依然迎来了大丰收。
这和春天,赵涌泉掏空家底,购买一万台蒸汽汽车助力大家耕种有首接关系。
所以经过计算,得出了一个结果。
就今年大汉的粮食收成,应该足以供应全国人食用!
当然,仅限于主食。
这么多粮食,去年几乎遭受毁灭打击的畜牧业,终于可以再次大力发展了。
除非来年又碰到一次去年一样规模庞大的大天灾。
不过这种事儿的概率应该不大。
去年那么庞大规模的天灾,是几十年一遇的。
要不是有赵涌泉有大汉在,这中原大地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应该不会这么倒霉吧?
这一万台蒸汽汽车,真的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春天播种完,整个夏秋阶段还在西处跑,可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包括对身处北方和老毛子作战的葛从周将军所率两万大汉军的支援!
目前大汉的铁轨铺设的范围,只有方圆几百里。
出了这个范围,高速发展就十分依赖蒸汽汽车了。
所以这大半年系统里又攒下的五十来亿,再次变成五千台蒸汽汽车。
而且都支援给了外面的十一座核心城市,长安一千,其他十座城各自西百。
想来应该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果然,先后接收到汽车的各城的负责人,都发来不止一次电报给赵涌泉,各种彩虹屁吹的可响了。
各城的五人组里,一般都有两到三个很年轻的孩子,基本都是赵涌泉亲自带出来的,至少都跟他学习过一两年。
这些孩子和他很熟,也了解他的脾气秉性,所以都和他很亲近。
赵涌泉对这些孩子,不能说像亲儿子一样亲近,但说像侄子外甥什么的,还是没毛病的。
特别是通了电报之后,这些家伙隔三差五就发个电报过来骚扰。
搞得赵涌泉烦不胜烦。
你们现在都身居高位,天天发电报,这么闲的嘛!哪来这么多话!
好吧,主要还是孩子太多了。
他平均每天都要收到好几封这种更偏向私信的电报。
你看了,是回还是不回?
所以说,拓展人脉,维持人际关系,真的是一门学问啊。
所以赵涌泉就把这些事儿都交给锦衣了。
她也比较闲!
陈静就不一样,似乎整天都很忙。
很有责任感的丫头啊!
咱们的农业部负责人,棒棒哒。
特别是春种秋收的特殊阶段,有时候忙得都来不及回家来住。
很好,这样六天一休就变成六天两休了!
对了,萱萱这丫头多大了?
哦,过完年才十三啊,挺好,挺好。
大汉九年秋冬时节,大同城迎来了一些更远地方的客人。
赵涌泉觉得这些人目的不纯。
而经过锦衣卫的秘密调查,也确认了这点。
因为这些人虽然数量不算多,但成分却十分复杂。
来自十几个国家,有英国,法国,德国,甚至是美国和还在交战的沙俄!
好想把他们都抓起来,然后严刑拷打!
可惜不能这么做,大汉可不能砸自己的招牌。
既然人家是通过正经渠道过来,而且上来就和大汉的外事部联系了。
那就得保障人家的基本安全。
甚至还得按照外事部的规定,享受一些便利和好处。
行吧,那能花几个钱,就当喂狗了。
他们来这里,八成是为了了解大汉的情况。
那大汉为什么就不能从他们这里了解一些情况呢?
于是,这些人身边都陆陆续续十分巧合的出现了一些似乎天生好客的汉人。
大家慢慢就变成了朋友。
只是不知道,这份珍贵的友谊,是否能天长地久。
大汉朝廷的功能越来越全面,统计做的也越来越全面。
大汉九年冬季农闲开始的时候,做了过去一年的统计。
大同城的文明指数提升到了2.3,提升的幅度不大,因为没有出现什么巨大的改变。
只是基础设施做的更好,车子更多。
而大家的工资,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但2.3依然是遥遥领先,太原只是到了1.9,而得到大力支援的长安,更是只有1.7。
报纸上刊登了全国百姓的工资情况。
全国范围内,女性的日工资在五文到八文之间,越偏远的地方,越低。
而大同城,女性的日工资在八文到十二文之间。
意思就是工资低的岗位,平均工资就是八文,工资高的,一天能到十二文。
男人的话,全国范围,日工资在十二文到十五文之间,差别更小一些。
大同城的话,是十二文到三十文。
一些喜欢做清闲,时间短工作的人,一天赚个十几文钱够吃够喝,就够他们开开心心的了。
而有些人喜欢赚钱,工作辛苦,工作时间又长的,一天突破二十文也不罕见。
加上现在出现了很多高端岗位,一些尖端岗位日工资达到三十文甚至五十文都不稀奇。
统计的,都是老百姓,都是上班的人。
顶多算上最基层领导岗位的人。
至少都是普通人也有机会能胜任的岗位,这才具有代表性。
那些不工作的有钱人,一些高级岗位,以及商贩,不统计。
毕竟拿我和二马的工资来平均计算,那没有任何意义。
不是十年脑瘫患者,都不会这么统计。
有钱的贵人,和政府高级官员不提。
商贩这方面,大汉依然执行着自古以来遵循的重农抑商政策。
嗯,现在叫重工抑商。
商业是润滑油,需要,但不需要太多。
拿工业当核心,拿农业当核心都可以,就是不能拿商业当一个社会的核心。
就拿某团来说,就提供一个信息服务,就因为它做大做强了,就敢吃三西成利润!敢把属于商家的那部分利润,完全吃掉!
逼的商户想活,就要以次充好,不然活都不下去!
然后某团一看,呦,你们还能活,那我再加一成试试呢?
巨商真的是百害而无一利。
而且说是抑商,抑制的只是那一小撮大商人,跟小商贩是没什么关系和影响的。
那些措施,不允许穿戴绫罗绸缎,不允许建高规格宅院,不允许乘坐多乘马车什么的,哪一个跟小商贩有关系?
小商贩他是穿得起,还是住得起?
他们仅仅是依仗一门技术,或者依靠以前的一些积累,工作比农户轻松一点,赚的略微多一点。
政策什么的,根本一点影响不到他们好不好!
(http://www.tyshuba.com/book/hajgdj-16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tyshub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