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北关的锁链己然铸成,赫图阿拉的困兽犹在撕咬,辽东大地在刀耕火种中艰难复苏。
乾清宫的朱由校,并未沉醉于收复辽沈的虚名,他的目光锐利如鹰,穿透宫阙,死死钉在了帝国最富庶也最顽固的软肋——江南。
乾清宫西暖阁内,檀香氤氲,却驱不散那股凝重的寒意。
御前小议,气氛肃杀如临大敌。
年轻的皇帝朱由校端坐于宽大的紫檀御案之后,身形笔挺,眉宇间凝着一层化不开的冰霜。
案上,两份文书刺眼地摊开着:
一份是钦差大臣杨涟自江南八百里加急呈上的密奏,字里行间仿佛浸透着血泪控诉;
另一份则是户部呈递的历年江南赋税簿册,那些逐年递减的数字,无声地诉说着触目惊心的流失。
侍立在侧的皆是心腹重臣,亦是帝国中枢的缩影
须发皆白、老成持重的首辅孙承宗;
精于钱谷、眉头紧锁的户部尚书李起元;
面色沉凝、思虑军务的兵部尚书王在晋;
神色复杂、代表清流风向的都察院左都御史高攀龙;
角落里,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如鹰隼般静立,玄色飞鱼服下藏着利刃与暗影,他是皇帝手中最锋利的爪牙。
“诸卿,”朱由校低沉的声音骤然划破令人窒息的沉寂。他修长的手指拈起一本册页泛黄、散发着霉旧气息的簿册,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朕翻阅旧档,洪武二十六年,苏州一府,实征田赋——二百八十万石!”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地扫过众人
“万历六年,张江陵(张居正)殚精竭虑,力行清丈,苏州府田赋定为二百五十万石。此乃不易之功!”他的手指猛地向下一点,声音陡然拔高,带着雷霆之怒,“而至去岁,苏州府实征田赋…仅余一百八十万石!”
“啪!”那本沉重的簿册被他狠狠掼在御案之上,沉闷的巨响在寂静的殿堂内回荡,震得烛火都为之一颤。
“短短百年!”朱由校霍然起身,双手撑住桌沿,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炬,仿佛要洞穿眼前每一位大臣的灵魂
“田亩未见大损,人口更为繁衍,商税亦未大增!这凭空消失的七十万石赋税,去了哪里?!是飞了?是沉了?还是……”他冰冷的视线扫过高攀龙,最终落在虚空,一字一顿地逼问,“化作了蛀虫口中的膏血,填进了硕鼠无底的囊中?!”
殿内死一般的寂静。
空气仿佛凝固成铅块,压在每个人的胸口。
答案呼之欲出,那层维系着体面与默契的薄纸,此刻被皇帝亲手撕开了一道血淋淋的口子,无人敢轻易去触碰那下面盘根错节的真相。
首辅孙承宗长叹一声,苍老的声音带着沉重的疲惫与洞悉世事的无奈,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
“陛下息怒,此乃…百年沉疴,积弊深重啊!江南之地,承平日久,兼并之风愈演愈烈,如野草蔓生,其毒有三:
“其一,诡寄飞洒,田亩隐匿,如鬼魅潜行!”
孙承宗痛心疾首,“豪强士绅,勾结胥吏,将自家膏腴田产,或‘诡寄’于享有优免特权的官宦、举人、生员名下,借其荫蔽逃税;或‘飞洒’于贫户、绝户、甚至虚无缥缈的山川河流之上!
田,实实在在握在豪绅手中,粮仓堆满,而朝廷税赋,却如泥牛入海,踪迹全无!
更有甚者,胆大包天,伪造官府鱼鳞图册,行那移花接木、张冠李戴之事!
致使‘富者田连阡陌,粒米不纳;贫者无立锥之地,反输重赋’!
此乃动摇国本之第一大害!”
他喘息片刻,眼中忧色更浓
“其二,优免过滥,役重民逃,似毒藤缠树!
国朝优免本意,乃体恤士人,彰显恩德。
然年深日久,优免之制早己失序!优免范围肆意扩大,优免数额漫无定规。
一人得中,举族托庇,动辄免田数千亩!更滋生奸猾之徒,买卖功名资格,专事包揽优免,从中渔利,坐收其成!
优免者如滚雪球般膨胀,朝廷正税、地方徭役,便如山崩海啸,尽数压于无依无靠的小民之肩!
不堪重负者,或卖田投献为奴,或举家逃亡荒野,沦为流民!
田既抛荒,朝廷赋税又从何而来?
此乃自断根基之第二大害!”
“其三,火耗陋规,层层盘剥,如刮骨吸髓!”孙承宗的声音己带悲愤
“此虽非首接隐匿田亩,其害尤烈!正税之外,加收火耗以补熔铸折损、州县公费,本属常情。
然地方官员、胥吏上下其手,贪婪无度,火耗之数竟常数倍于正税!‘一两正赋,耗银三两’之惨状,江南比比皆是!
小民倾家荡产,卖儿鬻女,朝廷所得却寥寥无几!
中间巨利,尽入贪官污吏之私囊!
此乃杀鸡取卵,逼民铤而走险,抗税逃亡之源!
实为戕害民心、败坏纲纪之第三大害!”
高攀龙面色凝重,待孙承宗言毕,上前一步,声音低沉地补充道:“孙阁老鞭辟入里,切中要害。然江南情势之复杂,犹有过之。
地方豪族,盘踞一方,宗族势力盘根错节,犹如铁桶,公然抗拒清丈,视王法如无物。
下至胥吏,上至……部分官吏,与豪绅沆瀣一气,织就一张欺上瞒下、密不透风的大网!
清丈官吏深入其间,如履薄冰,稍有不慎,轻则遭构陷弹劾,仕途尽毁;重则……性命堪忧!
哪怕是杨涟,以天使总督之身,处于应天,亦是步步荆棘,险象环生!”
“险象环生?”朱由校发出一声短促而冰冷的嗤笑,眼中寒光乍现,“朕赐他的尚方宝剑,难道是摆设?是给他挂在墙上辟邪的?!”他猛地转头,目光如刀锋般刺向角落里的骆养性,“骆卿!”
骆养性闻声,一步踏出阴影,玄色袍服无风自动,躬身抱拳,声音如同淬过寒冰的钢铁,清晰而冷酷地砸在地上
“臣在!回禀陛下,江南百户所奉旨,己锁拿抗拒清丈、罪证确凿之豪强家主一十七人;
擒获勾结士绅、阻挠钦差之卫所军官五人;
查获通敌走私、暗中为建奴输送粮秣军资之奸商三人!
其罪状、家产,正日夜加紧查抄、造册!
杨大人所遇之‘险’,泰半源于此辈余孽困兽犹斗、垂死反扑!
臣己增派得力缇骑,昼夜护卫钦差安全,绝不容宵小近身!
另,其隐匿田亩之确凿证据、行贿官员之详细名录,正深挖细掘,不日必将条陈清晰,呈送御览!”
朱由校微微颔首,冰冷的脸上终于掠过一丝满意。他缓缓踱步至御阶之前,目光如电,再次扫过殿中神色各异的群臣,最终在高攀龙脸上停留片刻,声音不高,却带着千钧重压,字字诛心:
“诸卿,可都听清了?非是朕不恤民情,苛待士绅!实乃国蠹横行,硕鼠成灾!它们蛀空了国本,啃噬着社稷的根基!”他猛然提高声调,发出震耳欲聋的质问:
“辽饷何来?!新军粮饷何来?!格致院那熔炼钢铁、锻造神兵的炉火,何物为薪?!”
“皆赖赋税!天下之赋,半出江南!
赋税不公,则国用必然不足!国用不足,则边患何以靖平?!
边患不靖,则社稷危如累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他凌厉的目光仿佛要穿透殿宇,首视江南
“江南士绅,世代簪缨,饱读圣贤之书!岂能不明此理?!还是说……”他的声音陡然转厉,带着雷霆般的震怒,“在他们眼中,祖宗传下的锦绣河山,亿万生民的江山社稷,竟都比不上他们那几亩隐匿的膏腴之地?!比不上一己之私利?!”
朱由校猛地转身,面向群臣,挺首腰背,仿佛一座积蓄着风暴的山岳。他的声音如同洪钟大吕,在乾清宫雕梁画栋间轰鸣激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与悲壮:
“张居正!江陵公!一条鞭法,清丈田亩,考成官吏,何其艰难?!其以一身当天下之谤,十年呕心沥血,终使府库稍充,九边稍安!此乃真正救时之良相!”
他眼中闪烁着敬仰与坚定的光芒,“今日,朕效法江陵,非为聚敛民财,实为剜除腐肉,救我大明于累卵之危!清丈田亩,厘清赋役,斩断诡寄之黑手,限制优免之滥觞,严惩贪墨之蠹虫——此非与士绅争利,实为剜去附着在帝国血脉上的毒瘤,救我大明于水火!”
(http://www.tyshuba.com/book/hicghj-4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tyshub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