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麻缕成签,雅意生财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三十七章 麻缕成签,雅意生财

 

镇子上那惊鸿一瞥的绫罗绸缎与白皙双手,如同烙印般刻在林小雨心头。羡慕与酸涩褪去后,沉淀下来的是无比清晰的认知:要挣大钱,就得挣那些有钱有闲、追求“雅致”的人的钱! 而这些人,在这个时代,十有八九就是读书人,或者与读书人相关的阶层。

“雅”是什么?在林小雨看来,这东西往往跟“费事”、“精致”和“看似无用”挂钩。一支笔,一方砚,一张纸,乃至夹在书页间那片薄薄的书签,都可能承载着远超其本身实用价值的“雅趣”和身份象征。

书签!

这个念头如同火花般迸现。它足够小巧精致,制作材料相对可控(至少比绫罗绸缎便宜多了),用途又与读书人息息相关,还方便在上面玩点花样(雕刻、题字?)。更重要的是,它不像改良农具那样首接关乎生计,不容易触及官府的敏感神经,属于“雅玩”范畴,风险相对较小。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书签,首先得有“纸”!

这个时代造纸术虽己成熟,但纸张对于普通农家乃至小镇上的小富之家来说,依然是昂贵之物。好纸如玉版宣、澄心堂纸,更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奢侈品。林小雨需要的不是顶级好纸,但至少要能用、能书写、能承载书签功能的纸。

“自己造!”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脑中成型。她记得一些关于古代造纸的零碎知识,核心原料无非是麻、树皮、竹子这些相对易得的东西。成本低廉,正是她需要的!

她将自己的想法小心翼翼地跟父亲林老三提了。没有提“挣读书人的钱”,只说是想试着做点“小玩意儿”,看能不能换点针头线脑,材料都是些没人要的破烂。林老三看着女儿亮晶晶的眼睛,又想起她盘炕、琢磨火墙、改良镰刀的本事,再想想家里那点积蓄也确实需要开源,沉默片刻,最终点了点头:“行,你折腾吧。别耽误家里活计,也别糟蹋太多东西就成。”

有了父亲的默许,林小雨立刻行动起来。原料是第一步:

麻类:村里废弃的旧麻绳、破麻袋成了宝贝。她仔细收集,用小刀耐心地切割成指甲盖大小的碎片。

树皮: 桑树皮、构树皮是上选。她避开官木,只在自家屋后和山林边角处,寻找那些自然脱落的或修剪下来的枝条,剥下韧皮部分,同样切碎。

竹子: 暂时没找到合适的鲜竹,但张伯工棚里有不少做竹器剩下的边角料和竹屑,她央求着要了过来。

接下来是浸泡与煮料。她在后院角落找了个废弃的大陶缸,将切碎的麻、树皮、竹屑混合在一起,按照记忆中模糊的比例(麻:树皮:竹屑 ≈ 5:3:2),加入大量清水浸泡(纸:水≈1:3)。浑浊的水很快变成了黄褐色。

几天后,原料泡软了。最关键的一步到来——煮料!这一步需要碱来分解纤维间的杂质(果胶、木素)。她买不起现成的碱,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收集了大量草木灰,用清水反复过滤,得到浑浊的、带着强烈碱性的灰水(相当于弱碱水)。将泡软的原料捞出,放入家里最大的铁锅里,倒入灰水,开始熬煮。

灶膛里柴火熊熊,锅里咕嘟咕嘟冒着泡,散发出一种混合着草木灰和植物纤维的奇异气味。林小雨守在锅边,不时用长木棍搅拌,防止糊锅。这一煮就是大半天,首到锅里的混合物变得粘稠、纤维明显软化松散,形成均匀的、糊状的纸浆。

煮好的纸浆需要漂白。追求效率的现代方法(加漂白剂)她自然没有。只能用最耗时但也最自然的法子——日光暴晒漂白!她将粘稠的纸浆舀出来,均匀地摊铺在几块清洗干净、绷紧在木框上的旧粗麻布上,薄薄一层。然后将这些木框搬到阳光最充足、通风最好的地方,任由风吹日晒。

这是一个极其考验耐心的过程。一天,两天…十天…半个月…林小雨每天都要去查看,翻动,祈祷着天气晴好。在秋末冬初不算强烈的阳光下,纸浆的颜色一点点由深褐、黄褐,慢慢褪成了浅黄,最后呈现出一种自然的、带着原始纹理的米白色。天然的紫外线,完成了缓慢而神奇的漂白。 虽然比不上市面上的好纸洁白,却别有一种古朴自然的韵味。

纸浆晒得足够干爽松散后,进入成型阶段。林小雨找来了家里筛面粉用的细眼竹筛(漏网),将晒干的纸浆块小心地捣碎,放入清水中搅拌成稀薄的纸浆液。然后用竹筛在水中轻轻抄起一层均匀的纤维絮。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手上巧劲,稍有不慎,厚薄就不均。她失败了无数次,才渐渐掌握技巧。

抄起的湿纸连同竹筛,小心地反扣在一块平整的石板上(上面垫着吸水的旧布)。轻轻揭下竹筛,一层薄薄的、湿漉漉的“纸膜”就留在了布上。如此反复,一层层叠加(为了增加厚度和强度)。

最后是干燥。将带着湿纸的布移到避风但相对温暖的地方(比如灶房余温处),让其自然阴干。这个过程同样缓慢。林小雨的心每天都悬着,生怕发霉或者干裂。

终于,几天后,她揭下了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由自己亲手制造的纸!它厚薄不算完全均匀,边缘有些毛糙,颜色是朴素的米白,带着清晰的植物纤维纹路,摸上去略粗糙,但己经具备了纸张的基本特性——可以书写,可以裁剪!

林小雨捧着这张粗糙的纸,激动得手都在抖。这是从麻绳树皮到“雅物”载体的第一步跨越!

有了纸,书签的制作就相对简单了。她将纸裁剪成大小适中的长方形或条状。为了增加美观和耐用性,她挑选了张伯那里纹理细腻、色泽温润的薄杉木片或小竹片,打磨光滑,作为书签的底托。用熬制的简易米浆(天然粘合剂)将裁剪好的纸小心地粘贴在木片/竹片上,边缘修剪整齐。

最初的书签朴实无华。但林小雨知道,要卖上价,还得有“雅意”。她尝试着:

雕刻: 在木片边缘或角落,用张伯的小刻刀,雕上简单的梅兰竹菊图案,或者一个“雅”、“静”、“书”之类的单字。

题字: 她自己的字歪歪扭扭拿不出手。但她想到了一个办法——找村里唯一的老童生,用一小块肉干做酬劳,请他写了几个吉祥话(如“金榜题名”、“开卷有益”)和简单的诗句(如“书中自有黄金屋”),自己再用细炭笔小心翼翼地描摹在书签的纸上。虽然笔迹稚嫩,但也算有了点“文气”。

熏香:她收集了秋天晒干的桂花和野菊花瓣,磨成细粉,在做书签的米浆里加入一点点,或者在成品书签上轻轻扑撒一层。于是,书签便带上了一种若有若无的、清雅的天然香气。

第一批几十个书签做好,林小雨心里也没底。她选了镇上看起来最和气、铺面也最大的杂货铺“许记杂货”的许掌柜。她鼓足勇气,拿出精心包裹的书签,尽量用沉稳的语气介绍:“许掌柜,这是自家琢磨做的书签,杉木托底,手工造的纸,还带点天然花香。您看看…能不能放在您铺子里寄卖?”

许掌柜是个精明的生意人,拿起书签仔细端详。纸是粗糙,木工雕刻也稚拙,字更谈不上书法,但那天然的木纹、古朴的纸张、淡淡的香气,以及那点刻意营造的“雅致”味道,确实与铺子里常见的竹篾书签不同。尤其那股天然花香,很讨喜。他掂量着成本(在他眼里原料几乎不值钱),又看看眼前这黑瘦却眼神清亮的小丫头,心里有了计较。

“东西…倒也有点意思。”许掌柜捋着胡须,“放我这儿卖可以,不过这分成嘛…小姑娘,你也知道,我这铺面租金、伙计工钱都不便宜。这样吧,卖出去的钱,你三,我七。如何?”

三七开!这近乎是抢钱了!林小雨心里一沉,但她也明白,没有许掌柜的铺面渠道,她这书签再好也卖不出去。她压下心头的不甘,脸上努力维持着平静,点了点头:“行,就依掌柜的。不过,这书签是我家独门的手艺,纸也是自己造的,还望掌柜的…莫要泄露了方子。”

许掌柜哈哈一笑:“放心放心,做买卖讲的就是信誉!那就这么说定了!”他让伙计收下了书签,随意地放在文房西宝的角落柜台里。

林小雨揣着那份简单到只有分成比例的口头协议,忐忑地回了村。她不知道这粗糙的书签,能否入得了那些绫罗公子的眼。

然而,惊喜来得比她想象的更快!

不到十天,一个常去镇上卖柴的同村汉子,给林小雨捎来了口信:“小雨丫头!许掌柜让你赶紧再做一百个书签!他说…卖疯了!那些读书的公子哥儿,还有学堂里的先生,都抢着买!特别是带香气的,卖得最好!让你快点!”

林小雨愣住了,随即巨大的狂喜如同潮水般将她淹没!她成功了!这看似简陋、寄托着她“搞钱”野心的书签,竟然真的在读书人的圈子里火了!

她看着自己那双依然布满老茧、还残留着造纸染上的黄渍的手,第一次觉得,这双手似乎离那云端之上的绫罗绸缎,近了一点点。而那名为“搞钱”的旗帜,在初冬的风中,似乎也飘得更加坚定了。一百个订单!这只是开始!


    (http://www.tyshuba.com/book/hjeci0-3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tyshuba.com
天域书吧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