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统一战线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86章 统一战线

 

1884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十一月的北风己经裹挟着刺骨的寒意,掠过广西与越南交界的群山。

驻扎在镇南关外的清军大营中,王德榜裹紧了身上的棉甲,却仍挡不住那股钻心的冷。这

冷不仅来自天气,更来自同袍间的冷漠。

"将军,冯军门又拒绝了我们的求援。"

副将刘明远掀开帐帘,带进一阵寒风,脸上写满了愤懑。

"我们的斥候队被法军围困在凉山坳己经一天一夜了!"

王德榜猛地拍案而起,案上的茶杯被震得跳了起来,茶水溅湿了地图。"

冯子材这个老匹夫!"他咬牙切齿地骂道,声音压得极低却充满怒意,"他这是存心要看我们定边军出丑!"

帐内几位亲信将领面面相觑,自从半月前定边军十二营开赴前线,与冯子材的部队汇合后,两军之间的嫌隙就日益加深。

初来乍到的定边军不熟悉法军战法,首战便吃了亏,而冯子材竟见死不救。

"将军息怒。"参军李文忠劝道,"冯军门毕竟是前辈,我们..."

"前辈?"王德榜冷笑一声,"他仗着年岁大就倚老卖老!若不是左帅提拔,他冯子材现在还在老家种地呢!"

这句话说得有些过了。冯子材虽出身贫寒,但早年从军,在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中屡立战功,绝非泛泛之辈。

只是如今年近七旬,性格愈发固执,对新式军队和年轻将领多有轻视。

刘明远犹豫片刻,还是开口道:"将军,斥候队中有三十多名弟兄,再不救援恐怕..."

王德榜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点在凉山坳的位置。"

传令第二营、第五营轻装出发,绕过冯子材的防区,从东侧小路穿插过去。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狠色,"若再遇冯部阻拦,就说是我王德榜的命令,敢挡路者,军法从事!"

当夜,定边军的救援部队悄悄出发了。与此同时,十里外的冯子材大营中,这位白发老将正对着油灯研究战报。

"军门,王德榜派兵去救他们的斥候队了。"副将周武低声道,"走的是东侧小路。"

冯子材头也不抬,只是冷哼一声:"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法军狡诈多变,那凉山坳地形复杂,贸然进入只会损兵折将。"

"那我们要不要..."

"不必。"冯子材放下战报,抬眼看向帐外漆黑的夜色,"让他吃点苦头也好。左宗棠派来的这些'精锐',真当打仗是儿戏吗?"

周武欲言又止。作为跟随冯子材多年的老部下,他深知主将的脾气。

自从王德榜率定边军到来后,冯子材就对这个左宗棠麾下的年轻将领充满戒备。

两军虽同属清军,却几乎形同陌路。

"报——"一名传令兵匆匆进帐,"凉山战况!定边军救援部队遭法军伏击,伤亡过半,残余部队己撤回!"

冯子材脸上闪过一丝复杂的表情,既有"果然如此"的得意,又有一丝难以察觉的愧疚。

他沉默片刻,挥了挥手:"知道了,下去吧。"

当消息传到王德榜耳中时,这位素以勇猛著称的将军几乎咬碎了牙。

"好个冯子材!"他红着眼睛对帐中众将道,"此仇不报,我王德榜誓不为人!"

自此,两军之间的矛盾彻底公开化。王德榜下令定边军不再配合冯子材部的任何行动,而冯子材也乐得清静,专心经营自己的防线。

只有苏元春率领的广西本土军在两军之间勉强维持着联系,却也左右为难。

前线将领不和的消息,如同冬日的寒风,很快传到了千里之外的福州。

福州,左宗棠府邸。

七十三岁的左宗棠近来身体每况愈下。自从中法战争爆发,他虽因年迈未被派往前线,却日夜关注着战局发展。

这夜,他正在书房批阅公文,忽见亲信幕僚林则徐之孙林汝舟匆匆进来。

"大帅,镇南关急报。"林汝舟递上一封密信,脸上带着忧色。

左宗棠接过信,戴上老花镜细细阅读。随着目光在纸面上移动,他的眉头越皱越紧,最后竟猛地拍案而起:"糊涂!"

这一声怒喝惊动了府中上下。左宗棠的夫人急忙赶来,却见丈夫面色铁青,手捂着胸口,显然是被气得不轻。

"老爷,保重身体啊!"夫人连忙扶他坐下。

左宗棠摆摆手,示意自己没事。

他转向林汝舟:"冯子材和王德榜在前线闹不和,这事你可知道详情?"

林汝舟点头:"据报,王将军初战失利向冯军门求援被拒,而后冯军门几次作战,定边军也袖手旁观。如今两军几乎形同仇敌,只有苏元春将军还在居中调停。"

左宗棠长叹一声,起身走到窗前。窗外是福州的夜色,远处隐约可见闽江的波光。

他想起十年前自己率军收复新疆的岁月,那时将士们同仇敌忾,何等团结。

如今外敌当前,自家将领却先内讧起来,怎能不叫他痛心?

"取纸笔来。"左宗棠突然转身命令道,"我要亲自给冯子材和王德榜写信。"

夫人担忧地看着他:"老爷,夜深了,明日再写不迟。"

"不行!"左宗棠罕见地对夫人提高了声音,"前线将士性命攸关,岂能拖延?每耽搁一刻,就可能多死几个好儿郎!"

纸墨备齐后,左宗棠不顾病体,伏案疾书。他先给冯子材写信:

"子材吾兄:闻兄与王朗青(王德榜字)在前线有所龃龉,弟心甚忧之。兄为国之宿将,德高望重;朗青年少气盛,然勇猛善战,乃不可多得之将才。今外侮当前,正需同心协力..."

写到此处,左宗棠突然剧烈咳嗽起来,一口鲜血喷在信纸上。林汝舟大惊,连忙上前搀扶。

"无妨。"左宗棠擦了擦嘴角,换了一张纸继续写道,"兄当年随我平定浙闽,当知将士团结之重要。朗青虽出自我门下,然今皆为朝廷效力,望兄以大局为重,示以宽容。弟虽在福州,心系前线,日夜期盼捷报..."

给冯子材的信写完,左宗棠又给王德榜写了一封更长的信。

在信中,他回忆了当年如何赏识提拔王德榜,如何对他寄予厚望,最后严厉批评他不尊重前辈的行为:

"...冯军门年近古稀,犹自请缨抗敌,此等忠勇,汝当效仿而非轻视。今命汝即刻向冯军门负荆请罪,前线军事悉听冯军门调遣。若再有违抗,莫怪为师不认你这个学生!"

两封信写完,己是三更时分。左宗棠亲自用火漆封好,交给林汝舟:"派最快的马,日夜兼程送往镇南关。"

林汝舟接过信,犹豫道:"大帅,您的身体..."

左宗棠摇摇头:"我老了,死不足惜。但绝不能让将士们因为将领不和而白白送命。快去!"

当夜,两匹快马冲出福州城,向着西南方向疾驰而去。

五天后,王德榜在自己的营帐中收到了左宗棠的亲笔信。

当他看到信封上熟悉的笔迹时,心中便是一颤。拆开信读完,这位铁血将军竟红了眼眶。

"左帅..."他喃喃道,手指轻轻抚过信纸上的一处暗色痕迹,那似乎是...血迹?

帐中众将看着主将神色变幻,都不敢出声。

良久,王德榜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来:"备马,我要去见冯军门。"

"将军?"刘明远惊讶道,"您这是..."

"左帅说得对。"王德榜的声音有些沙哑,"大敌当前,个人恩怨算得了什么?我这就去向冯军门请罪。"

与此同时,冯子材也收到了左宗棠的信。

老将军独自在帐中反复阅读,特别是那句"兄当年随我平定浙闽,当知将士团结之重要",勾起了他许多回忆。

当年左宗棠如何力排众议重用他,如何在战场上同甘共苦...

"来人!"冯子材突然高声唤道。

周武应声入帐:"军门有何吩咐?"

"准备一下,我要去拜访王德榜将军。"

周武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军门,您是说..."

"还愣着干什么?快去准备!"冯子材难得地露出了一丝笑意,"另外,把我珍藏的那坛老酒也带上。"

历史有时就是这般巧合。当王德榜的队伍与冯子材的队伍在半路相遇时,双方都愣住了。

片刻的沉默后,王德榜率先下马,大步走到冯子材马前,单膝跪地:"末将王德榜,特来向冯军门请罪!"

冯子材连忙下马搀扶:"王将军快快请起!老夫也有不是之处..."

两位将军相视一笑,所有隔阂尽在这一笑中烟消云散。

当晚,在苏元春的主持下,三军将领齐聚冯子材大营。

左宗棠的信被恭敬地放在主位的案几上,仿佛这位老帅亲临现场一般。

"诸位,"冯子材举起酒杯,声音洪亮,"今日我们共饮此杯,从此同心协力,共抗法虏!"

"同心协力,共抗法虏!"帐中众将齐声应和,声震屋瓦。

王德榜起身向冯子材深深一揖:"冯军门,从今日起,定边军十二营悉听调遣。末将愿为前锋,誓死杀敌!"

冯子材哈哈大笑,亲自为王德榜斟满酒:"有王将军相助,何愁法虏不灭?来,干了这杯!"

酒过三巡,众将开始商讨作战计划。王德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利用法军轻敌的心理,诱敌深入,然后三面合围。

"好计策!"冯子材拍案叫绝,"不过诱敌的任务太危险,还是由老夫亲自..."

"军门不可。"王德榜坚决地说,"您是三军主帅,不可轻易犯险。末将愿率定边军担当此任。"

冯子材看着眼前这个几天前还与自己势同水火的年轻人,心中感慨万千。他点点头:"好!那就这么定了。苏将军负责左翼,我部负责右翼,待法军进入伏击圈,三军齐出,必能大获全胜!"

当会议结束,众将各自回营准备时,冯子材单独留下了王德榜。

"王将军,"老将军从怀中取出一把精致的匕首,"这是当年左帅赠我的,今日转赠于你。望你用它多杀几个法虏!"

王德榜郑重接过匕首,又从腰间解下自己的佩剑:"此剑随末将多年,今日献给军门,聊表敬意。"

两位将军再次相视而笑,这一次,笑容中满是惺惺相惜之情。

数日后,镇南关战役打响。清军按照计划诱敌深入,法军果然中计。当骄傲的法军主力进入伏击圈时,冯子材、王德榜、苏元春三路大军同时杀出,打得法军溃不成军。此役清军大获全胜,毙伤法军千余人,缴获军械无数,史称"镇南关大捷"。

捷报传到福州时,左宗棠正卧病在床。听完战报,老帅欣慰地笑了:"好...好...将士用命,国家之福啊..."

他让仆人扶他起来,颤巍巍地走到书桌前:"我要给朝廷上奏,为冯子材、王德榜、苏元春请功..."

笔还未提起,左宗棠突然一阵眩晕,倒在了书桌上。1885年9月5日,这位晚清名将与世长辞,临终前手中还紧紧攥着镇南关大捷的战报。

而在遥远的镇南关,胜利的欢呼声中,冯子材和王德榜并肩站在关城上,眺望着远方的群山。

"左帅若能看到今日之胜,不知该有多高兴。"冯子材感慨道。

王德榜点点头,眼中闪着泪光:"他一定能看到的。一定。"

两位将军沉默良久,然后不约而同地向福州方向深深一揖,以此告慰那位促成他们和解、促成这场胜利的老人。

---


    (http://www.tyshuba.com/book/iihaea-30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tyshuba.com
天域书吧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