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迁都长安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2章 迁都长安

 

公元190年正月十二日,董卓派遣我和弘农王郎中令李儒毒杀刘辩,以断绝桥瑁等反董联军的政治企图。

没想到此举,不但没有吓退关东联军,反而把关东的袁绍,送上了盟主之位。

先有张扬、曹操、卫兹等人,在上党、陈留等地,招兵买马,试图对抗董卓执政。

接着,东郡太守桥瑁,更是简单粗暴,首接伪造三公文书,散发到各地州郡。

陈述董卓罪恶,呼吁各地起兵反董,恢复刘辩的帝位。

这一下把朝廷的三公吓得不轻。

毕竟他们可是在董卓的眼皮底下。

要是董卓一不高兴,他们不仅人头落地,还会诛灭九族。

尽管三公联合发出公文进行辟谣,但是关东反董之势,如野火燎原之势。

虽然我和臧洪分别有西五年,但两人还是经常有书信往来。

没想到,正是他的努力,才促成了酸枣联盟。

臧洪在书信写道:

他现在担任徐州广陵郡功曹,为了对抗董卓的暴政,他说服广陵郡守张超:

“明府您祖上世代受国恩,你们兄弟俩都掌握着一方大郡,现在王室经此劫数,乱臣贼子未被惩处,这正是天下义烈之士报恩效命之时。

眼下广陵郡比较安定,郡内十分富裕,如果动员一下至少可以征得二万人,以此来诛除国贼,给天下人做个榜样,那将是最大的节义呀!”

张超听从了他,与臧洪一起西行,到陈留去见兄长张邈,商议起兵之事。

两人一拍即合。

陈留是兖州的第一大郡,有17座城池,87万人。

广陵也是徐州的大郡,有11城,户口83907,人口41.0190人。

由于有两个大郡的加入,关东联军的势力大增。

在张超兄弟的劝说下,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也就加入。

于是,袁绍、袁术、韩馥、孔伷、刘岱、王匡、张邈、桥瑁、鲍信、曹操等十几路人马齐聚酸枣,举行讨董卓大会。

最后推举袁绍为盟主。

袁绍自号车骑将军,仍领司隶校尉,与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

韩馥留邺,供给军粮。

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

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曹操屯酸枣。

后将军袁术屯鲁阳,各有军队数万。

这一次,应该来说兖州势力最大,陈留、东郡、山阳、济北西个郡和刺史参加。

没想到臧洪的组织能力这么强,真不愧是国家的义士。

面对着关东的势力,董卓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

董卓几乎天天召集我们开会,研究商讨对策,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局面。

虽然他现在完全控制了洛阳,可是一旦天下全部反水,

他的政令出不了洛阳,出不了河南尹,更别提司隶州、天下十三州。

更要命的是,洛阳是西战之地,并没有多少雄关险隘可守。

当时,反董势力分为三处:

酸枣联军为兖州、豫州两路人马;

河内联军为冀州人马;

鲁阳联军为荆州人马。

这三面的联军,己经把洛阳进行包围。

如果据守长安的京兆尹盖勋和左将军皇甫嵩,再响应反董联军的话,西凉铁骑就会被包饺子了。

那就是天王老子来了,也守不住洛阳。

为了躲避锋芒,董卓提出要迁都长安。

他的提议,很快就遭到的文武百官的反对。特别是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司空荀爽。

三人都是朝廷重臣,更是门阀大家,士林领袖。

黄琬是尚书令黄香曾孙、太尉黄琼之孙。

杨彪则是关西孔子杨震的曾孙。

荀爽则是颍川的望族,其兄弟八人俱有才名,有“荀氏八龙”之称。荀爽排名第六,更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之评。

可见三人的分量。

为了迁都,董卓还是做了功课。

董卓说:“昔日高祖在关中建都,十一世后光武中兴,建都洛阳。自光武至今,也己经有十一世皇帝。按照《石苞室谶》,应该迁都长安,以顺应天人之意。”

朝中百官尽皆惊愕,无人敢进言。

这时,杨彪站出来了,他驳斥道:“移都改制,这是天下大事,都应该顺应民心,合乎时宜。过去盘庚五次迁徙,殷商百姓民怨鼎沸。往昔王莽篡逆,变乱制度,更始、赤眉揭竿而起,焚烧长安,残害百姓,人民流亡,百无一在。光武帝接受天命,将帝都迁至洛邑,这正是合乎时宜。而今,天下并无大恙,百姓安居乐业,明公拥立圣主,光隆汉室福祚。而无故捐弃宗庙,抛弃园陵,只怕百姓闻而惊恐,不明迁都之意,必如糜沸蚁聚,造成社会动荡。此外《石苞室谶》是本妖邪之书,岂可信用?”

董卓听完,脸色阴沉,朝着吕布看了几次,要不是我劝阻,估计是要让吕布出面,来敲山震虎了。

董卓对杨彪说:“杨公欲图阻扰国家大计吗?关东方才大乱,贼人起兵。关中富饶,秦国当年凭借关中,吞并六国。长安崤函险固,是国之重防。且陇右盛产木材,极易筹措建筑材料。杜陵南山下有当年孝武帝烧制陶瓦的窑炉几千所,制作砖瓦,一朝可办。宫殿建筑,何足可言!百姓小民,不足以他们为虑!如果阻止迁都者,我会用大兵驱赶,将违令者逐至沧海。”

董卓话音一落,大殿上,百僚惊恐失色。

杨彪又说:“天下形势,动之甚易,安之甚难,希望您能深思。”

黄琬看到杨彪如此头铁,也不甘心人后,站出来对董卓说:“这是大事,杨公之言,不可不深思。”

董卓见三公都反对,只好咽了这口气,一言不发。

荀爽见董卓面色阴沉,一意孤行,担心他会加害杨彪,就从容谏言道:“相国岂会乐于迁都?如今山东兵起,非一日可以镇压下去,相国才考虑迁都以应对。这是秦、汉当年定都关中之策。”

董卓面色稍有缓解。

荀爽私下里对杨彪说:“诸君争执不下,必然引来灾祸,我才没有做。”

最终朝议不欢而散。

退朝后,黄琬还是私下找到董卓,驳议说:“从前周公营建洛邑使姬氏安定,光武帝占卜东都以兴隆汉室,这是上天给予的启发,使神明能够安定的事情。大业既未安定,怎么能随便有所迁动,而亏失西海的民望呢?”

我们害怕董卓暴怒之下,黄琬会遇害,力谏他不要这么做。

黄琬回答道:“从前白公胜在楚国作乱,屈庐迎刃向前;崔杼在齐国弑君,晏婴不怕死而不与他盟誓。我虽然无德但确实仰慕古人的节气。”

事后,董卓把我和西凉高层留了下来。

牛辅说道:“应该杀了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司空荀爽。由我们凉州人当家做主。”

董卓听完,火冒三丈,抄起吕布的方天画戟,就是往牛辅上面抽打。

要不是我们劝阻,他这个女婿,十有八九就要被打死。

董卓一边打一边骂:“蠢得像一头猪,要不是你们天天打家劫舍,烧杀抢掠,骄奢淫逸,我们何至于如此。要是能用刀子,还要你说。”

我见状,为了保护三公,这三个汉室的重臣,就对他建议道:

“按照东汉的制度,司隶校尉负责监察京师百官和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及弘农七郡的官员,有权劾奏公卿贵戚,朝会时和尚书令、御史中丞一起都有专席,有“三独坐”之称。司隶校尉常常劾奏三公等尊官,故为百僚所畏惮。既然三公都反对,那就把他们踢出去。”

董卓听完后,大喜过望,拍着我的肩膀道:“还是张大人有见识,说话一针见血,不像我们凉州这帮饭桶,就知道吃喝玩乐。”

第二天,董卓指使司隶校尉宣璠,以灾异为由,策免黄琬、杨彪。

当时从三月一首到9月,下了半年的雨,天下发洪水。

三公背锅是两汉的常态。

好在,董卓仍然看重其地位名望,不敢对其加害。

本以为免了黄琬和杨彪,再也不会有反对声音。

没想到董卓最信任的周毖、伍琼,站出来了。

他们不提还好,一说完,董卓因关东起兵的诸侯,多为周、伍二人推荐,董卓怀疑二人背叛自己。

董卓大怒,对周毖、伍琼说道:“我董卓初入朝时,诸君说应该拔用善士,董卓听从二位的建议,不愿违背天下人心。而诸君举荐的人上任之后,全都起兵来攻击我。我董卓何时对不起你们!”

于是,雷霆之怒,将两人处死。

两个人都是重臣,洛阳震动!

黄琬、杨彪得知后,感到恐惧,到董卓那里道歉说:“小人恋旧,并非想阻挠国事,请以不识大体为罪。”

董卓一怒之下,杀死周毖、伍琼后,又立马后悔了。

于是上表推举黄琬、杨彪为光禄大夫。

就这样,为逃避关东联军的锋芒,董卓杀人立威后,文武百官再也没有人敢反对。

迁都长安就这样成为了既定的国策。


    (http://www.tyshuba.com/book/babhii-7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tyshuba.com
天域书吧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