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董卓独裁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3章 董卓独裁

 

在迁都长安之前,董卓为了解后顾之忧,还做了几件大事。

杀光袁绍全族。

董卓看到袁家兄弟是关东联军的盟主,顿时怒不可遏。

董卓指使司隶校尉宣璠,将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及身在京城的袁氏男女五十余人,全部收捕下狱处死。

男的杀死,女的轮奸致死,无论老幼,一律屠戮殆尽!

一个西世三公大家族,钟鸣鼎食之家,除了汝南老家外,其他的被杀个精光!

董卓还派人把袁氏男女的尸体,全部埋在洛阳青城门外东都门内。

之后董卓又担心有人盗取,于是把他们的尸体送到自己的老巢郿县藏起来。

听臧洪来信说,袁绍兄弟们得知后,气的口吐鲜血。

这更加重了袁绍兄弟与董卓的血海深仇。

召回京兆尹盖勋和左将军皇甫嵩。

董卓考虑到盖勋和左将军皇甫嵩在三辅地区掌控兵权,实在是一个心腹大患。

于是征召盖勋为议郎、皇甫嵩为城门校尉,挟天子以令诸侯。

当时,皇甫嵩在扶风有精兵三万人。

我曾写信让皇甫嵩不要回京,不然有性命之忧。

可是他不听。

后来,我听说,皇甫嵩应召将行,长史梁衍劝说:“汉室衰微,宦官祸乱朝纲,董卓虽然受命诛杀宦官,然而不能尽忠报国,反而寇掠京师,妄存废立之心。如今征召将军,祸大则将军会有性命之忧,祸小则将军会蒙受董卓羞辱。而今,董卓依然在洛阳,天子来到西京长安。以将军统率的兵力,派出三万精兵,迎接至尊,奉令讨伐逆贼,向海内发出檄文,征集精兵。袁氏从东逼迫董卓,将军从西压迫董卓,可将其一举擒获。”

只可惜,这时的东汉末年第一名将皇甫嵩,早就在政治的斗争中锐气尽消、暮气沉沉,只想安全着陆、保住家族,再无雄心壮志。

他拒绝了长史梁衍的建议。

盖勋暗中联络皇甫嵩,意图联合讨伐董卓,而皇甫嵩拒绝。

盖勋无奈,因为兵少,不能独自起事,只好跟随皇甫嵩一同前往雒阳。

而皇甫嵩一到洛阳,就被董卓关进了大牢。

眼看皇甫嵩就要被董卓杀害,我连夜让人给他的儿子写信,让他前来营救。

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跟董卓有交情,从长安跑到雒阳,投奔董卓。

董卓正摆设酒宴,大会宾朋,我当时就在现场。

皇甫坚寿抢步向前,与他辩理,且责以大义,叩头落泪。

在座的宾客,深受感动,纷纷替皇甫嵩求情。

我也提到当年在冀州广宗对阵黄巾军、在三辅对阵凉州的羌胡叛乱的往事,这才让董卓放弃杀死皇甫嵩的企图。

董卓这才离席而起,拉皇甫坚寿和自己同坐,并派人释放皇甫嵩,任命他为议郎,后又升任御史中丞。

而盖勋却赢得董卓的敬重。

盖勋名气很大,在凉州地界威望很高。

当时,公卿以下官员,见到董卓无不卑下拜谒。

唯独盖勋,仅是双手作揖,与董卓争论。

在场的人无不大惊失色,而盖勋意气自若。

司隶校尉宣璠,因帮助董卓干了脏活累活,升为九卿之首的光禄勋。

董卓曾问司徒王允:“我想选个合适的人担任司隶校尉,你觉得谁可以胜任?”

王允说:“只有盖勋了!”

董卓说:“此人聪明有余,但不可以担任这个重任。”

于是,任命盖勋为越骑校尉。

但董卓又不想让盖勋长期掌管禁军,又让其出任豫州颍川郡太守。

不久后征回京师,防止他和关东群雄勾结在一起。

控制朱儁。

当时还有一个名将朱儁,与皇甫嵩齐名。

他是功高望重的将领,董卓对他格外小心。外表与他亲近交结,内心则对他颇为忌惮。

董卓迁都长安,朱儁屡次阻止。

董卓虽然厌恶朱儁和自己作对,但贪图他的高名,上表奏请朱儁为太仆,做自己的副手。

使者到朱儁府上后想要宣示诏命。

朱儁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并乘机说:“国家西迁,必定让天下人失望,增长山东的祸乱,臣看不出此可行之处。”

有司听了很感奇怪,诘问他:“召您受任,您坚决拒绝;没问您迁都的事,您却说了半天,这是为什么呢?”

朱儁说:“副相国位重,臣不能胜任。迁都之计,也不是紧急要办的事情。辞却不能胜任的职务,提出不关紧要的事情,是我们做臣子的本分。”

有司又问:“迁都的事,我从没听到过。就算朝廷有此打算,也还没有透露出来,您怎么知道的呢?”

朱儁又煞有其事地说:“这是相国董卓告诉我的,我才知道的。”有司不能屈,此事于是作罢。

之后,朝廷大臣及尚书郎华歆等人皆称赞佩服朱儁,董卓也更加痛恨朱儁。

朱儁曾为董卓谋划军事。

董卓斥责朱儁:“我百战百胜,一心主事。你不要胡说,连我的刀也会弄脏的。”

盖勋对董卓说:“从前武丁那样的明主,还求别人谏诤,何况像你这样的人,还想堵塞别人的口吗?”

董卓说:“我只是说笑的。”

盖勋说:“没听过怒骂可以说是说笑。”

董卓于是向朱儁表示歉意。

杀了袁绍一族,召回京兆尹盖勋和左将军皇甫嵩,控制朱儁,董卓再也没有后顾之忧,就开始迁都。

董卓决定将首都由洛阳迁往长安。

东汉实行的是双都制,洛阳是首都,历经170年,长安是陪都。

洛阳属于河南尹,人口50万人,是河南尹最大的城市。

河南尹有21城,208486户,101.0827万人。

从洛阳到长安,虽然只有370公里,可是却是很多人的终点。

二月,董卓强令汉献帝及群臣西行,洛阳城内外人民数百万口被迫西迁。

由于是强迫迁都,董卓动用军队驱赶雒阳居民。

这短短的370公里西迁道路,简首就是人间炼狱。

这时正值严冬,饥寒交迫之下,路边到处是饿死、病死、踩踏而死的尸体。

有些人实在走不动了,就索性躺在路边等死。

还有人挖野菜、捕虫子充饥,结果吃出问题送了命。

路上被董卓军车骑践踏,加以饥病交迫,死亡相继,积尸满路。

一路上,抢劫、、杀戮、饿死、人吃人,几乎时刻在上演。

而蔡文姬父女等就被裹挟在迁徙的大军。

她在路上写了《悲愤诗》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

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彊。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

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

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

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己。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

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存亡永相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慈,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

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者皆歔欷,行路亦呜咽。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

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

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

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

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

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

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

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勉励。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为了断绝洛阳百姓的念想,董卓居然心一狠,一把火烧了洛阳。

大火持续了好几天,浓烟滚滚遮天蔽日。

宫殿、官府、民宅全部被大火吞噬。

西凉铁骑还大发横财,趁机搜刮财物,又指使吕布挖掘帝王、公卿大臣的陵墓获取珍宝。

等到火势渐渐平息,曾经繁华的东都己成一片焦土。

那些未能西迁的百姓,不是被活活烧死,就是无家可归。

火灾结束后,洛阳城郊百里的范围里都不见人影,死伤者众多。

一座千年古都,就这样毁于一个野心家之手。

东汉近二百年来在洛阳的建筑文物毁灭殆尽。

上百万人口到长安,几乎只有一半人口。

二月十七日,东汉朝廷迁往长安。

三月五日,刘协入长安未央宫。

董卓则留守雒阳毕圭苑中,对抗关东联军。

我被董卓留了下来,帮忙对付关东群豪。

西凉铁骑对关东群豪,谁会笑到最后?


    (http://www.tyshuba.com/book/babhii-8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tyshuba.com
天域书吧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