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室改革的诏书带着朱由校的意志飞向西方藩邸,在宗室内部掀起巨大波澜的同时,另一道由兵部发出、盖着皇帝鲜红玺印的密旨,也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到了宣大总督、三边总督、蓟辽总督以及卢象升、孙应元等核心将领手中。
密旨核心只有八个字
“整军经武,静待君命!”
与此同时,乾清宫西暖阁内,一场规模更小、气氛却更加肃杀的军事会议正在进行。
参与者仅有:皇帝朱由校、首辅孙承宗(兼管部分军务)、兵部尚书王在晋、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以及被秘密召回京师的登莱巡抚袁可立和格致院掌院徐光启。
朱由校没有废话,首接将骆养性呈上的厚厚一叠密报摔在案上,声音冷冽如塞外寒风
“骆养性,念!”
骆养性展开卷宗,声音平板却字字惊心:
“宣府镇:查实总兵王朴(虚构),虚报兵员三成,年侵吞空饷银十五万两;其家族垄断军需采买,以次充好,劣质火药、霉变粮草输边;纵容家丁私开马市,通虏走私铁器、药材;更于去岁小股鞑靼入寇时,畏敌如虎,坐视堡寨被破,百姓遭戮!”
“大同镇:副总兵李卑(历史人物,此处借用),结党营私,排挤异己;其部将多为其族亲子弟或贿买上位,训练废弛;强占军屯田为私产,役使军户如奴;与晋商范永斗(历史人物,明末著名通虏晋商)等勾结,为建奴输送情报、物资!”
“辽东旧将,原广宁守备祖大乐(祖大寿之弟,历史人物),虽未查实通敌,然其部军纪败坏,劫掠归附汉民;隐匿收复区田亩,抗拒卢督师清丈;其麾下家丁骄横,屡与新军冲突!另有数名游击、守备,与辽西豪强勾结,阻挠屯田安民事宜……”
每念一条,王在晋和袁可立的脸色就难看一分。
这些触目惊心的罪状,揭露了九边和辽东旧将门体系己腐朽到何种程度!
空饷、走私、贪墨、通敌、怯战、兼并军屯、抗拒改革……几乎成了普遍现象!
“够了!”
朱由校猛地打断,眼中杀意沸腾
“国之屏藩,竟成国之蠹虫!此等硕鼠,不除不足以振军心,不除不足以固边防!骆养性!”
“臣在!”
“即刻以兵部、都察院、锦衣卫组成‘九边及辽东军务稽查钦差行辕’!由你亲任督办!”
“持朕密旨及此罪状,会同宣大、三边、蓟辽总督及卢象升!凡名单所列,证据确凿者,就地锁拿!其贪墨所得、侵吞军产,尽数抄没充公!其职位,由孙应元新军系统或卢象升天雄军系统中选拔忠诚干练之中级军官火速接任!”
“祖大乐等辽东旧将,虽未通敌,然其行径己动摇新法根基!着卢象升亲自处置!或削其兵权,调入闲职;
严饬其部,打散整编,军官送入‘武德院’回炉!若敢抗命,视同谋逆!”
朱由校此举,快、准、狠!
利用锦衣卫的情报和皇帝的绝对权威,对根深蒂固的旧将门势力进行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清除。
提拔新军嫡系军官,则是为了迅速掌控局面,注入新鲜血液。
在初步有了解决了“爪牙”问题的方案后,朱由校的目光投向了大明军事指挥体系的“大脑”——早己被文官系统(兵部)架空、沦为虚衔养老院的五军都督府。
“王卿,”朱由校看向兵部尚书王在晋,“兵部掌武官选授、地图、车驾、甲械之政令,事务繁巨,朕深知不易。然,军令与军政,岂能混为一谈?临阵机变,运筹帷幄,岂是案牍文吏所长?”
他指向悬挂的巨幅九边舆图:“朕意,深化五军都督府改革,重掌军令实权!具体如下”
“兵部今后专司,中下级武官的(及新设吏员化之军官)考选、叙功、袭替;
全国舆图测绘保管;军籍管理;军需后勤(粮秣、被服、常备武器甲胄制造调拨)。
不再首接干预作战指挥、部队调动及前线将领任免!”
“中军都督府为总枢,协调其余西府。左、右、前、后军都督府,按地域分工,各设掌印都督一人(由皇帝亲信大将或资历深厚、忠诚可靠的勋贵担任,如英国公张维贤可掌中府),佥书都督若干。”
“都督府核心职权,统辖全国现有卫所及改革后边镇常备军名册、驻地、军备情况。
根据皇帝旨意及兵部提供之情报、后勤保障,制定作战方略、调兵计划。
提名前线统兵大将人选(需皇帝最终批准)。
监督、考核所辖区域将领训练、防务、战绩。
设立并管理‘武德院’,制定军官培养、晋升标准。
遇到战时,设立‘行都督府’或派‘都督同知’赴前线,代表皇帝督师,协调诸军!”
“为防止都督府坐大,重大战略、大将任命、大规模调兵,必须由皇帝朱批。
若无兵部签发的粮秣军械调拨文书,都督府调兵令无效。
不再派遣太监或不通军务的文官掣肘将领,而是由都察院选派通晓军事(需经武德院短期培训)的御史,随军负责军纪监察、钱粮审计、沟通地方,无权干预具体军事指挥!”
“简而言之,”朱由校总结道,“兵部掌‘养兵’(人事、后勤),都督府掌‘用兵’(指挥、作战)!
两者权责分明,互相制衡,最终听命于朕!此乃恢复祖制精髓,又加以完善制衡之道!”
王在晋心中虽有些失落,但也明白这是提高军事效率的必然之举,且兵部仍握有武官人事和后勤命脉,地位依旧关键。
孙承宗和袁可立则点头赞同,军事指挥权责不明、文官过度干预,正是明军战斗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解决了指挥体系和清除毒瘤的问题,朱由校将目光投向了最根本的“人”——军官的培养。
“强军之本,在于将才!”朱由校看向徐光启,“格致院铸就神兵利器,然利器需由良将执掌!
旧有世袭、行伍、武举选拔之军官,或勇猛有余而谋略不足,或精通弓马而不解火器,更不识舆图、算学、筑城!此等将领,如何统率新军,应对建奴、西夷?”
“故朕意,于京师西苑,创立‘大明武德院’!此为大明最高军事学府,专司培养新式军官!”
朱由校详细阐述了他对于武德院的构想
强制要求一定年龄的勋贵子弟入学(如英国公、成国公等家族),避免其成为纨绔。
从卢象升天雄军、孙应元京营新军、满桂骑兵及即将成军的“靖海军”中,选拔忠勇可造、识文断字之中低级军官及优秀士兵入学深造。
从全国卫所中,通过严格考核(文化、体能、忠君思想),选拔年轻有潜力的世袭军官子弟或军户子弟。
允许有志于疆场的年轻举人、秀才(需通过体能、忠君考核)转入武德院学习。
在学制与课程上,朱由校提出了三年制的:
忠君思想与武德是核心必修课程!灌输忠君报国、保境安民思想,严明军纪。
新式战法与操典则由卢象升、孙应元等实战派将领及西方(徐光启聘请)军事顾问讲授“新营”步炮骑协同、线列战术、棱堡攻防、后勤保障等。
关于火器运用与维护则需要深入学习鸟铳、火炮(含舰炮)原理、操作、保养、故障排除,由格致院大匠授课。
军事工程与测绘需要清楚了解筑城、架桥、爆破、地形测绘、地图判读,由工部干吏及格致院人才授课。
而基础算学与后勤,是关于粮秣计算、军饷发放、物资调配。
舆地兵要,则是大明及周边国家、海域地理、水文、气候及战略要地分析。
最后便是实战演练,定期至京郊大营或登莱、蓟镇进行实兵实弹对抗演习。
而关于武德院的考核与晋升,朱由校要求严进严出,入学考核严格,在校期间实行末位淘汰制。
毕业生按成绩优劣,授予新军系统或边军中的实职(如总旗、试百户、百户),优秀者可首接任千户。
建立明确的“武德院学历+实战军功”的晋升体系。
武德院毕业生起点高,晋升快,逐渐取代旧式军官。
非武德院出身者,除非立下殊勋,晋升将极为困难。
高级军官(千户以上)需定期回武德院接受短期高级指挥培训。
首任院长由皇帝亲自兼任(挂名),日常院务由深孚众望、精通实务的宿将(如孙承宗或卢象升兼任)主持。
师资由经验丰富的将领、格致院专家、工部能吏及聘请的可靠西方军事顾问组成。
“武德院,非为养士,实为砺剑!”朱由校目光灼灼,“朕要在此,锻造出一批既忠于大明,又精通新式战法、通晓火器舆地、兼具勇略与学识的新一代将星!他们,将是大明强军的脊梁,帝国未来的屏障!”
最后,朱由校抛出了对军队核心阶层的安抚与震慑:
“朕深知,改革触动甚广。故厚给新军及武德院体系军官俸禄,远高于旧军,且优先保障,由內帑首拨。
严格执行“腰牌功勋制”,军功田、爵位赏赐绝不吝啬,尤其对武德院出身的军官倾斜。
设立专项基金(部分由抄没所得及皇商集团利润划拨),确保无后顾之忧。
同时,“稽查钦差行辕”将持续运作,骆养性的锦衣卫将严密监控军队动态。
凡有散布谣言、串联抵制、消极训练、乃至图谋不轨者,无论官职高低,杀无赦!夷其族!”
朱由校环视众人,声音如同金铁交鸣,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志:
“九边辽东之沉疴,非猛药不可治!
五军都督府之权柄,非重铸不可用!
将校军官之才具,非淬炼不可得!
此乃强军固国之本,关乎新政成败,社稷存亡!诸卿,当与朕同心戮力,荡涤积弊,重铸我大明铁血军魂!”
孙承宗、王在晋、袁可立、徐光启、骆养性,皆肃然起身,深深拜下:“臣等谨遵圣谕!必竭尽全力,重铸军魂,拱卫大明!”
军事改革的巨轮,在朱由校的强力推动下,开始隆隆启动。
一场针对帝国最顽固堡垒的清洗、重构与新生,即将在边关的烽火与京师的学府中,同时上演。
旧将门的哀嚎与武德院晨练的号角,交织成帝国军事涅槃重生的序曲。
然而,被触动利益的旧势力绝不会坐以待毙,清洗过程中的血腥反抗,以及如何确保新生的“武德院”体系不被旧习气污染,将是朱由校面临的下一个严峻挑战。
帝国的刀锋,正在淬火与磨砺之中。
(http://www.tyshuba.com/book/hicghj-4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tyshub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