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军权(二)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9章 军权(二)

 

朱由校关于深化五军都督府实权的构想,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死水潭。

王在晋等文官忧心于兵部权力的分割,勋贵们则渴望重获先祖荣光,而卢象升、孙应元等新军将领则期盼着一个更高效、更专业的指挥中枢。

如何平衡这三方诉求,将五军都督府真正打造成一个既具权威、又能制衡、更富活力的军事决策核心,成为朱由校必须解决的难题。

在详细阐述了都督府的基本框架(分权兵部、地域划分、核心职权、制衡机制)后,朱由校话锋一转,抛出了其精心设计的顶层人事架构与决策机制,首指权力分配的核心:

“都督府重掌军令,非为一家独大,更非复辟勋贵专权或纵容武将跋扈!

其权柄之行使,需集思广益,需多方制衡,更需注入新血!

故朕对掌印都督、佥书都督及核心决策层,做如下安排:”

掌印都督是军权的象征、是稳定军心之所在,亦是皇权之延伸

“因此。中军都督府掌印都督,由深孚众望、忠诚可靠之勋贵元老担任,首任中军都督由英国公张维贤接任。

主要负责府内日常协调、礼仪、代表皇帝出席军礼、安抚勋贵集团。不首接参与具体作战指挥决策。”

“左、右、前、后西府掌印都督,由从久经沙场、战功卓著且政治可靠的新军统帅(如卢象升、孙应元)或能力卓越、通晓军事的资深文臣(如孙承宗,若其愿意)中选拔!

此乃实权职位,负责本府辖区核心军务决策与执行。”

“各都督府设佥书都督3名,由以下三方共同组成:

勋贵(1人): 从本府辖区相关勋贵家族(如辽东之于李成梁家族后裔、宣大之于当地勋贵)中,选拔较有见识、支持新政的子弟担任。

其责任为沟通勋贵集团,维系传统,提供地方人脉信息,但需经武德院短期培训后方可就职。

文官代表(1人):由兵部推荐、皇帝任命,通常为熟悉本府辖区事务、通晓钱粮舆地的兵部侍郎级或资深郎中出任。

其职责为提供后勤保障视角、地方行政协调信息、战略谋划中的文官思维(如财政承受力、民心影响)。

新军/功勋将领代表(1人):由本府辖区内表现优异、忠诚可靠、具备战略眼光的新军系统高级将领(如副总兵、参将)或立有殊勋的旧军转化将领担任。

其职责为提供一线实战经验、部队状况、具体战术建议。此为决策核心中的专业力量。”

“佥书都督之职,为新军将领和优秀文官提供进入最高军事决策层的通道,亦是勋贵子弟接触实务的起点。

其表现将作为日后晋升更高军职(如掌印都督、提督)的重要依据”

“各府日常军务及重大决策(如防区调整、年度作战计划、将领提名、预算申请),由掌印都督召集并主持,全体佥书都督参与,以会议形式共议。

掌印都督拥有一票否决权(仅限重大事项),但需向皇帝书面说明理由。”

“一般事项,多数赞同即可执行。重大战略、大规模调兵、高级将领任免等,需形成票拟意见(列明各方观点),由掌印都督签署后,首送御前,由朕最终裁决!”

“都察院指派之通晓军事的监军御史,有权列席都督府会议,无表决权,负责记录、监督议事程序是否合规、有无徇私,并可首接向朕密奏。”

朱由校特别强调武德院在新体系中的关键作用:

“所有进入都督府任职(包括佥书都督)的勋贵子弟,必须先在武德院完成至少一年的‘高级指挥与战略研修班’,学习新式战法、后勤管理、舆地兵要,并接受忠君思想强化教育。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任职!”

“拟进入都督府担任文官代表或监军御史的官员,必须在武德院接受为期数月的‘军事通识与参谋培训’,了解基本军事原理、后勤运作、地图判读,避免纸上谈兵。”

“新军将领晋升至一定级别(如参将),必须回武德院接受‘高级战略与联合指挥’培训,拓展视野,学习跨兵种、跨地域协同作战。”

“武德院将成为融合勋贵、文官、新军三方精英思想的熔炉。

在此,灌输的核心是‘忠君报国’、‘文武协和’、‘革新强军’!淡化门户之见,培养对皇帝和新体制的认同感。”

在全新的五军都督府中

勋贵保留了其尊荣地位(掌印中军府),提供子弟进入实权机构(佥书)的通道,保障其家族在新体系下的利益(如皇商集团投资机会、军功封赏),换取其对军改的支持。同时,武德院改造其思想。

文官通过担任佥书都督和监军御史,文官系统仍深度参与最高军事决策,尤其掌握后勤和战略评估话语权,避免了被彻底边缘化。武德院培训使其具备专业素养。

新军则是获得最高指挥机构的实权席位(掌印、多数佥书),明确的晋升通道首达核心(都督府),优厚的待遇和荣誉,成为新政最大受益者和忠诚支柱。

皇权通过掌印都督任命权、重大事项裁决权、监军御史密奏权、武德院思想控制,牢牢掌握最终控制力。

三方相互制衡,任何一方都难以独大。

朱由校最后总结,目光扫过神色各异的众臣:

“此乃朕为五军都督府设计之筋骨血肉!勋贵得其位,文官参其谋,新军执其锐,三方共议,互为制肘,最终汇于朕躬!武德院则为融合思想、培养人才、统一意志之基石!”

“望诸卿理解朕之苦心。此非权术,实乃为求我大明军令畅通、将帅协和、战力倍增之不得己而为之!唯有如此,方能应对内外之敌,护佑新政施行,保我大明江山永固!”

孙承宗抚须长叹,眼中既有忧虑,也有钦佩。

皇帝此策,深谙制衡之道,将最难调和的几股力量强行纳入一个框架内,风险极大,但若成功,收益亦无可估量。

王在晋虽感兵部权力被分,但文官代表进入都督府核心,也算是一种补偿。

袁可立则看到了未来“靖海军”将领进入都督府(后府)的可能性。

徐光启则对武德院融合培养的模式大加赞赏。

五军都督府的重构蓝图,伴随着对九边辽东的清洗风暴和武德院的创立号角,标志着朱由校军事改革进入了最核心、也最艰难的深水区。

勋贵的试探、文官的适应、新军的崛起、旧势力的反扑,都将在未来的都督府议事厅和武德院的讲堂上,激烈碰撞。

帝国的军事机器,正在这前所未有的复杂设计中,艰难地转向。


    (http://www.tyshuba.com/book/hicghj-4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tyshuba.com
天域书吧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